臨床上引起關節炎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見的就是尿酸過高引起的痛風,也就是傳統中醫所講的風濕。風濕是中醫的習慣用語,跟西醫的rheumatism (風濕症)意義相近,泛指關節或關節周圍軟組織,如滑膜、軟骨、骨頭、肌肉、肌腱、韌帶等,因各種原因產生痠痛症狀時的統稱,若依西醫的分類,包含多種不同疾病。除了痛風以外,其他主要的關節疾病還有類風濕關節炎、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髓炎、退化性關節炎,因此,檢查的目的在於診斷不同原因引起的關節炎。
簡單介紹如下:
1.
痛風:痛風是先天遺傳基因(體質)及後天飲食環境兩個因素共同造成的疾病。
主要是因為普林(嘌呤)代謝異常,使血液的尿酸鈉鹽過高,引起關節沉積尿酸結
晶,甚至形成痛風石,所引起的關節發炎反應。一個人當其處於正常體溫下37℃及
血中酸鹼度介於正常之7.35至7.45之間時,其血中尿酸濃度如達到7.0 mg/dl時,即達
尿酸的「飽和溶解度點(saturation
point)」,超過尿酸的飽和溶解度點(過飽和),尿
酸就會再結晶,尤其是血中尿酸經常超過9mg/dl,容易逐漸沉澱於軟組織如腎臟或
關節,若沉澱在關節的軟組織中可以造成白血球浸潤及釋出細胞介質,導致急性發
炎性反應(即所謂急性痛風發作),所以若尿酸持續超過9mg/dl(有家族史者,則超
過8.5
mg/dl),即使無症狀,也應該找醫師治療,並搭配低普林食物控制。若未治
療,則久而久之,可以造成關節變形(包括形成痛風石)或腎臟病變(包括腎結
石)。因此所謂尿酸正常值是指尿酸值低於其在正常血液中的最大溶解度值,因此
醫學上稱這個飽和點以上的血中尿酸濃度為「高尿酸血症」。血液中的尿酸是體內
老化細胞正常凋亡後的細胞核中核酸的嘌呤經過代謝所產生的一種中間產物(嘧啶的
代謝產物為尿素),所以正常情況下,每天都會有尿酸從骨髓、肝臟、肌肉等組織中
產生,這些尿酸大約3/4會由腎臟的腎絲球過濾,隨尿排出中,有約1/4經由膽道,隨
膽汁從大腸排出;所以腎功能不良也會造成高尿酸血症。尿酸也可以經由食物攝取
含細胞核的成份,經消化後含普林(嘌呤)成份也會被吸收,若食物中含有高普林,
如豆類、堅果類、高湯(肉汁)、內臟、肉類、貝類、魚類(尤其是無鱗類)、小管、紫
菜、小魚乾、酸乳類(菌多)、健素糖(酵母粉)、快速生長或發芽中的食物(如竹筍、
蘆筍、芽菜類、菇類類)…等等,血清中的尿酸也會過高。此外,血脂肪過多或飲酒
過量會造成乳酸過多,均會影響尿酸的排泄;酒精本身也會加速尿酸結晶;寒流低
溫也會降低尿酸溶解度,尤其是手指與腳趾最容易發生痛風,冬天應注意保暖。引
發急性痛風發作,常見於暴飲暴食(尤其是吃火鍋) 、飲酒、外傷、劇烈運動、手
術、出血、感染、放射線治療、藥物或饑餓等,容易使得尿酸急遽升高,尤其是超
過12mg/dl。
2.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膠原病,主要原因是人體免疫系統異常,引發自體免疫的發炎反
應,導致的慢性關節發炎,常造成關節破壞變形,此病好發於中年女性,
手部關節包括手腕、掌指及近端指間對稱性發炎是特徵之一,85%以上患
者血中會出現IgM類風溼因子(RF 或
RHF)和Anti-CCP抗體(註),可用來早期
診斷並評估類風溼關節炎的預後。類風溼因子是一種自體免疫抗體,包括
類風溼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及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以及肺結
核、細菌性心內膜炎、梅毒等慢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肝硬化、腫瘤
及少部分老人,都會有類風溼因子陽性的情形,但必須要有正確認知,當
類風溼因子陽性並不等於有類風溼關節炎,而是要注意是否是身體某處發
生免疫異常,應該尋求免疫風濕科醫師診治。醫師一般會以膠原病為中
心,並排除非自體免疫疾病的可能性,所以應該再檢查其他自體免疫的相
關血清免疫學檢驗,例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甲狀腺抗體…等
等。註:抗環瓜氨酸抗體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根據一項
使用血庫冰存的血,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所做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
病人在臨床症狀未出現的九年前就可驗出此抗體,因此Anti-CCP抗體似乎可
用來當成早期診斷或篩檢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個指標。
3.
風濕關節炎:是因為感染鏈球菌所引發的風溼熱,症狀之一是出現關節炎,風濕關節炎通
常為急性、遊走不定,很少固定在同一關節。臨床懷疑風溼熱,可以檢查抗
鏈球菌溶血素O(ASLO)。
4.
僵直性脊髓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英文簡稱AS,是一種遺傳性免疫異常造成的慢性發
炎性疾病,為脊椎關節病變中最常見的疾病。主要侵犯脊、頸椎及下肢髖、
膝、踝、趾關節(以及眼睛前房的蜘蛛膜)等含有關節醣蛋白結構的部位,跟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極強烈的相關性。主要症狀為下背痛、脊椎僵硬及運動範
圍受限,半夜、早晨起床時常會因背痛、腳痛醒來,但運動後會改善;有
30%的患者也會出現眼睛葡萄膜炎症狀。估計,台灣僵直性脊椎炎病人總數
約佔全人口的0.1-0.4%,亦即大約有四萬人,可影響各年齡群,但好發於20
至40歲;好發的性別是男性多於女性,比例約為3:1。由於90~95%的僵直性
脊髓炎患者具有HLA-B27基因;而HLA-B27陽性個案,發生僵直性脊髓炎的
發生機率比陰性者高120倍,所以檢測疑似個案是否具有HLA-B27基因,是臨
床醫師診斷僵直性脊髓炎非常必要的檢驗項目。估計台灣全人口約有5%的人
帶有HLA-B27基因,亦即20人就會以一人帶有此基因,其中有2~10%會發病
成僵直性脊椎炎。
5.
退化性關節炎:中老年人由於關節退化,關節長出骨肉、骨刺等退化現象,引起的關節痠
痛症狀,稱為退化性關節炎,尤其是女性更年期後、肥胖者、從事粗重工
作者、長期慢跑者等,非常容易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會加速膝關節的退
化。因為每天都須要走路活動,常常引起痠或疼痛不適的感覺,所以特別
受到中老年人的關注,也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退化性關節炎最好尋
求骨科、復健科醫師使用關節鏡、X-光檢查,並確診後作後續治療,如輕
微復建、關節鏡刮除手術、玻尿酸注射、人工關節置換術等等。中老年人
平時養身保健則可以服用葡萄糖胺,或攝取含膠原、軟骨素、玻尿酸成分
的食物,以及維他命C(維他命C參與製造膠原蛋白過程,提供脯氨酸與賴
胺酸羥化酶的電子供應,是參與膠原蛋白三級結構的建構非常重要的輔
酶,膠原是體內血管、肌腱、皮下、血管、骨骼、關節軟骨等組織重要成
份)。 |